发布时间:2025-04-05 08:13:10 来源:新闻快线网 作者:月光
文/兰妈谈育儿从前,有一个农夫顶着烈日炎炎的高温在地里割草大概是割草的动静太大,草丛里突然冒出一条蛇,然后把农夫的手给咬伤了农夫被咬后,气愤不已,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拿起镰刀打算一刀砍去可受了惊的蛇也迅速跑开了,农夫带着伤口在后面追着,还势必要以牙还牙,非要把蛇剁成肉酱才能解气结果呢,农夫追着蛇跑过了田埂,还跨过了小溪,蛇也一溜烟的功夫钻进草丛不见了看着彻底消失的蛇,农夫也因为体力透支、毒素加速蔓延而倒地不起了这就是有名的“追蛇效应”所表达的意思也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都不要去过度纠缠、更不要过度报复,否则就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也极有可能会无端制造更多麻烦而追蛇效应虽然是个生活哲理故事,但也是紧贴我们的现实生活,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的成长教育,都是一样的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讨厌一个人、讨厌一件事,就立马翻脸去故意针对、打压那首先,这个过程本身就不愉快,不断纠缠下去,还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再说说深层问题,如果两个互相伤害的人,还是彼此最重要的亲人,那最后失去的何止是和谐的关系呢因为伤害一旦造成了,再继续纠缠,只会让伤疤越来越深、痛苦也越来越多所以,站在育儿角度去看待“追蛇定律”,兰妈得出的经验是:“不想和孩子关系破裂、争锋相对,那养孩子的过程中就要少较劲、多定心其中,定心的过程大致就分为理解、包容、倾听、共情四个方面:01理解方面:管住嘴巴,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再沟通“砰—”这是表姐那17岁女儿的叛逆行为并且,也已经快记不清,这丫头是多少次这样摔门离去了每每发生这样的情况,表姐都会气得冒烟,眼泪也挂在眼眶里不停打转有时候顶嘴起来,还恨不得把孩子拎起来一脚踹出门外其中,最让表姐无法理解的,还是她女儿前后的转变了要知道,这孩子以前和表姐的关系特别好,表姐说什么就做什么,每次有什么好吃的还都省着带回家和她妈妈分享而这些,很多亲戚朋友见了也都夸表姐育儿有方,把孩子教育得服服帖帖可这种乖巧听话并没有维持多久,自从进入初中阶段之后,表姐和孩子的关系就一度降到冰点有好几次,就因为提醒写作业这件事,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表姐催促:“赶紧写作业,都几点了”孩子反感:“我知道写,真烦人”如果再说些什么,接下来不是不服气地各种顶嘴,就是故意捂着耳朵做出“我不听”的反应每次到了这里,表姐就越看越焦虑,越想越生气,嘴里更是说不出什么好话于是,糟糕的亲子关系就因此形成了,两个人也时常互相伤害:大人觉得孩子不懂事,孩子觉得大人看她不顺眼这是什么?这就是焦虑后的情绪崩溃,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追蛇效应想要改变现状、突破追蛇效应的过度消耗能量,那最直接的有效方法就是稳定情绪:比如,孩子情绪失控、行为偏激时,不管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耐心地等着孩子情绪稳定等到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三十分钟之后,你会发现,时间越久孩子情绪越稳定届时,合适的情绪才能说出合适的话02包容方面别怕犯错,哪里的问题就从哪里解决成长中的孩子就像是弹簧一样,你对他用力过猛,他反抗的力度就越大和一位学心理学的朋友聊天,我说起了教育里孩子叛逆的焦躁、和无奈没想到,她听完我的满腹抱怨后,直接一针见血地指出说:“你这,就是太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了,特别是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慢慢会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当家长的,越较劲、孩子自然就会反抗得厉害”“不想跟孩子落个见面烦躁、开口遭骂的地步,那就必须先放下家长的权威,还要改掉命令、指责、和要求的讲话语气”“等到家长的语气慢慢变好了,那孩子自然而然也会跟着变好这就是典型的弹簧式教育,想要孩子变好,最先改变的也应该是家长自己还有个朋友,不经意间就发现了那个正在跟他顶嘴的儿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竟然比她个子还高出很多两个人发生冲突、争执时,她这个老母亲,也根本就说不过自己的儿子了特别是当儿子说出:“你不让我好过,你也别想好过”的抵触心理时,她突然感受到了什么是失败也就是那时候开始,朋友就下定决心开始当儿子的小跟班儿子说:“等会写作业”她包容说:“没关系,相信你会把自己的学习规划好”,然后又每天读不同的书、追着儿子问不同的问题,直到儿子养成每天回家就积极写作业的良好习惯除此之外,看到儿子写完作业没事可干时,朋友还会喊过来帮帮忙:“屋里的地还没拖,妈妈的力气不够,你可以帮帮忙吗”“快快,妈妈接个电话,你帮妈妈把锅里的菜炒一下”就这样,当朋友放下“爱操心”、“嘴唠叨”之后,她的教育原则就是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儿子,对自己儿子的态度也是舍得“使唤”做事,但从来不会“盯着”他做得怎么样这就是父母包容的魅力,也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任何时候,我们也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缺点看,更别害怕孩子犯错,遵循“哪里的错误就从哪里解决”原则,相信在理解和包容的宜人环境下,孩子自然而然就慢慢变好了03倾听方面不管何时,孩子愿意分享就认真听着家里有小孩的家长都知道,管教好一个孩子,并没有唯一的标准、更没有统一的范本有的,只不过是刚好适合孩子,又是孩子渴望、需要的东西有位二胎妈妈,曾跟我分享了一段育儿经历因为小妹妹出生后,对大儿子的忽视,导致老大脾气很差,平时在家里也几乎不跟她这个妈妈说话,母子感情更是一度陷入僵局有那么一段时间,就因为不同意打篮球,老大就一整个学期不跟她说话即便是每天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儿子也对她爱搭不理,仿佛就是一个家里的两个世界人没办法了,妈妈只好求助儿子的班主任,希望老师平时在学校能多开导开导结果,老师了解情况后才知道,原来糟糕的亲子关系都出在她这个妈妈身上因为平时太严格,只要觉得不行、不好,就会直接对儿子说:“NO,不行”平时要是做错了事,那更是不给任何解释,直接翻起旧帐,用曾经的错误来验证孩子糟糕的事实于是,儿子就慢慢出现了不反抗、也不说话的抑郁情况记得某知名育儿专家,针对孩子的教育规则问题时,曾提出了不一样的想法他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规则,并不是针对孩子,而是考验父母的应对、和解决问题能力”“当孩子很糟糕的时候,你能用包容、理解和倾听去带孩子走出困境,这就是特别了不起的能力,教育也会因此成功一大半”讲真的,包容、理解、还有倾听,也应该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掌握的能力就像每一个叛逆、不听话的孩子本身,并不是他们有多么糟糕,而是心底一直隐藏着一个声音:“我想爸爸妈妈多看看我”这个声音越强烈、他们就越想刷存在感证明自己所以,爱孩子就要给孩子安全感,这才是孩子肯开口说话、愿意亲近你的最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只要孩子还愿意分享,那不管什么时候,家长就要认真听着而一个愿意分享、另一个愿意认真听,这便是教育里好的开始~04共情方面不管何事,说话前想想自己能否做到拼单的顺风车上,有这样一个小男孩,他正在为画画获奖的事情跟妈妈兴高采烈地分享着可旁边的妈妈看起来格外忙碌,她一会儿打电话,一会儿给同事发语音聊工作对于男孩的分享并没有听进去只字片语,也一直没有回应过男孩等到好不容易忙完了,看到一旁撅着嘴巴,还满脸不高兴的儿子,才想起来问他:“今天画画比赛的结果怎么样”而那时候的男孩,显然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热情他看了看妈妈,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还可以,我还得了二等奖”妈妈一听,瞬间有些失望,她对着儿子就开始唠叨说:“怎么会第二名,我跟你爸每天那么辛苦,在你身上投资那么多,怎么会只拿第二名呢”再看着男孩低着头不言语的沉默,我突然想到教育专家卢勤说过的一句话:不会说话的家长,一张嘴就让孩子失去了表达欲望这句话的大概意思也是:“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说话,或者你说话的时候不理人,那基本上就是孩子说话你听得太少,孩子不说话你又说得太多了”还有一个女孩,读高二的时候好不容易搬了新家,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房间这本来是特别高兴的事情,可女孩却满脸愁容,整个人都显得格外疲惫、无奈怎么回事呢?原来,女孩妈妈为了可以更好地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就借着“安全”问题在家里安装了监控对此,女孩很崩溃,也很不满她觉得妈妈根本不尊重她、也不信任她她想过反抗,可最后却被妈妈反过来批评说:“我能害了你吗?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好”“再说了,就你一个十几岁孩子,能有什么隐私,有什么是妈妈不能看的,真是搞笑”更糟糕的是,妈妈还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比较久而久之的情况下,女孩变得越来越郁郁寡欢,每每见到妈妈还紧张得手心出汗而如此敏感脆弱的心理又如何能安心学习、积极向上呢所以,为人父母者,想要大力培养孩子,这是好事,但凡事一定要量力而行正如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一样,我们在看待孩子身上的问题时也一定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如果还是不能感同身受,那就在对孩子说什么事、讲什么话之前,先想想这样的讲话方式自己能不能接受得了如此,在换位思考的过渡阶段,大家才能理性看待问题~那么,关于养孩子就需要少较劲、多定心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文章
随便看看